来源:3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湖南分社“十村记”融媒报道组——刘紫凌、袁汝婷、席敏、周楠、周勉、柳王敏、崔俊杰、陈泽国、程济安、陈思汗、陈振海
1、再看那山路十八弯哟!
本报记者柳王敏
从长沙出发,调研组兵分多路,直奔山里。湖南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武陵山片区、罗霄山片区、雪峰山脉……千百年来,人们靠山吃山,也曾因山致贫,封闭在深山寨子里的人,怎么脱贫?
答案首先在“路”。
一辆汽车行驶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民乐镇梳子山村的村路上(无人机照片,2月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民乐镇梳子山村一处茶园,石峰在观察茶叶长势(2月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这是2月4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民乐镇梳子山村拍摄的一处茶园(无人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2、村里“人情风”因何而散?
本报记者周勉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罗武村村民杨年平(中)家的新房“上梁”竣工。新华社记者周勉摄
3、“三板斧”新老之变
本报记者席敏
1月30日,在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麻溪口村村部,一位村民把选票投入票箱。该村正在进行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4、“致富经”这样炼就
本报记者周勉
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岩门镇玳瑁坡村村民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冰糖橙加工分拣技能。新华社记者周勉摄
5、“夜谈会”里谋“村业”
本报记者周勉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江口镇虎皮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实(左)和队员刘亚威在讨论产业发展。新华社记者周勉摄
这是年2月6日拍摄的湖南省炎陵县平乐村一角。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6、“小桃子”中有“乾坤”
本报记者周楠、崔俊杰、陈振海
位于湖南罗霄山深处的平乐村,据说是整个炎陵县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三分之一的家庭在县城或其他大城市买了房,95%的家庭买了车,有十多家快递公司在村里驻点……
一连串令人咋舌的说法,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越过罗霄山的陡崖深谷,我们来到了平乐村。
转过一座山,豁然开朗,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楼房映入眼帘。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种满了*桃树。立春已过,村民正忙着剪枝、移栽,老人们坐在门前晒太阳,孩子们在放鞭炮,真是一幅幸福美满的“世外桃源”画卷。
“短短三十年,换了人间。”中村瑶族乡*委副书记、平乐村*总支书记盘建*感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在乡中学教书,去县里参加运动会,要走20多里山路,才能坐上去县城的中巴车。当山外的“万元户”早已不稀奇时,大多数村民还在吃红薯饭。
这是2月6日拍摄的湖南省炎陵县平乐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交通闭塞、土壤贫瘠、山多地少、山高路陡、气候高寒,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让贫穷落后的标签长期钉在平乐村的身上。
穷则思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尝试发展蘑菇、木耳、梨子、竹子等产业。“当时抱着‘反正都这么穷了,还有什么不敢尝试的’心态,很多产业都尝试过。”平乐村*总支副书记邝烈平告诉记者。
年起,少数村民开始尝试种*桃,到年左右,收益越来越明显。但资金、技术的短缺,尤其是过去多次产业发展尝试的失败,让村民不敢效仿。
年,邓运成当选村支书。“当时*员干部和村民都说,我们选你,就是希望你能带我们脱贫致富。”他说,当选之初,他日夜思索,怎样才能带领村民致富。
经过反复比较,邓运成决定种植*桃。很多村民表示不敢冒险,邓运成只好找了几个敢闯敢干的村民先行试验,在村里流转土地亩,成立种植合作社。
炎陵县农业局的农技专家受邀上门指导,发现村里海拔高、温差大、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正是*桃的“宜居地”。“没想到,过去的劣势反倒成了优势。”邓运成感慨。
3年后,*桃丰收,亩产达公斤。*桃价格最高的时候,有棵*桃树带来的毛收入就近万元。看到效果后,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桃。
邓运成趁热打铁,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销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