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在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麻溪口村村部,一位村民把选票投入票箱。该村正在进行村支两委换届选举。记者陈思汗摄
3、“三板斧”新老之变本报记者席敏农村基层治理是最小的治理范畴,却因处理细微而又具体的事务而蕴藏着大学问,它时刻考验着村干部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记者在湖南省湘西地区不同的村蹲点调研发现,多年来,村干部手中的“三板斧”已经历新旧三次变化。湘西大山连绵不绝,陡峭的地势将村居分割开来,零零散散地布局在各个山头间。全面脱贫后,一些曾经的贫困村迎来了新的发展起点,越来越多的产业在村里落地生根。但这些陌生的产业和发展观念在“进村入户”时,也与部分村民传统保守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冲突。有的村干部抱怨:农村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手上没权力,手里无*策,兜里没资金,导致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总是障碍重重。”有的村干部开玩笑说,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相比,现在做农村工作只有“三板斧”——靠*策、讲道理、动感情。持有这种观点的村干部不在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对象所存在的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对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名村干部正面临这样一个情况:村里要修建一条集蔬菜水果采摘与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沿江产业带,涉及整合部分村民的土地。有村民提出异议,认为这条产业带和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是村里的事”,希望得到较高价格的补偿,否则不予配合。村干部们轮番上门做工作,但这位村民始终不松口。村民也有自己的顾虑,如果以较低补偿价让出这块地,虽能得到一时的补偿,但年年到手的稳定收入就没了,“年年种地年年有,一旦出手没法回头”。在比较窘迫的集体经济收入和仅有且只能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补偿*策下,村干部无法做出更多的让步,只能一遍遍地讲明*策,继而从全村发展大局去讲道理。最后无奈之下,村干部开始利用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用最原始和朴素的感情来换取理解和支持。与工厂、企业和社区所不同的是,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社会里进行村级事务管理时,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在对皆大欢喜的结果的期待中维系着巧妙的平衡。这不仅考验村干部的智慧,也是摆在村民面前的一道有关“短见”与“长远”的选择题。有一些村干部回忆起农村征收“三提五统”的年代,为了完成上级的各项征收任务,搬粮食、牵牛赶猪、子女入伍升学设置障碍等,曾是捏在干部手里的老“三板斧”。虽然有时颇能奏效,但他们也坦承,这“三板斧”却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当面迎笑脸,转身吐口水”的场景屡见不鲜。随着农民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的“三板斧”已不再适用,无论是从农村的发展还是农民增收的角度,村两委在更大程度上已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已有不少村干部从更深的思想层次认识到这一转变,同时也在寻求工作方法的改变。最为典型的一个标志是,如今又有新的“三板斧”出现了。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得到村民的支持没有什么诀窍,只是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了三点:不徇私、讲公平、谋发展。这名村干部总结说,这就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工作的新“三板斧”。尤其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新“三板斧”将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岩门镇玳瑁坡村村民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冰糖橙加工分拣技能。记者周勉摄4、“致富经”这样炼就本报记者周勉对于个体的农民而言,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除了持续饱满的干劲,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技能。记者近期在基层蹲点了解到,不光*府、企业为农民提供了各种各样优质的培训条件,农民学技术的热情也非常高涨,这是乡村振兴最好的序章。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岩门镇玳瑁坡村,漫山遍野的冰糖橙被村民们麻利地从树上摘下送到车间。记者看到,这边是男人们负责将橙子倒入流水线清洗分拣,那边是女人们忙着筛选包装。几个年轻人架起手机、打开灯具,把整个过程直播给网友观看。村支书邢香金说,以前村民们只晓得靠经验种橙子,种出来不懂加工更不懂销售。前两年开始,县里的农业专家、带货的直播团队每年来村里“办学”好几场,效果立竿见影。大家不仅学到了种橙子的技术,还知道怎么把橙子卖得更好。在这里,每年参加10多场各类培训、手机里有10多个培训群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欣喜地告诉记者,自己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各种农业教学App里面的在线答疑、视频示范让人几乎每天都会捧着手机学上几个小时。一位种植水稻的村民说,以前是敢想不敢做,这两年经过培训积累了大量知识,也更新了很多观念,自己准备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种田、养殖的农民,不仅对传统农技知识“门儿清”,农用无人机、养殖温控室、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这些“黑科技”“时髦词”都早已成为日常。搞旅游办产业的农民,用浓重口音跟人说起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来,也毫无“违和感”。不少曾经就是“能人”的农民思维也更上一层楼。湖南怀化一位从事特种养殖的致富带头人曾经只顾“自己埋着头挣钱”,因为不断学习和接触全新的理念,主动带领本村和周边21户贫困户一起脱贫。他自己有两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一是“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句口号”。为乡亲们服务,得到的不光有好口碑,还能促进自己的事业。二是“钱是越分越多”。一个人干不如带着大家一起干,有分工、有合作、有创意、有实践,钱自然就越挣越多。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要把日子越过越好的盼头,也凝聚着*府、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湖南省怀化市通过“村-乡镇-县-市四级联动”的大数据系统收集全市农民的就业培训需求,整合各方培训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元、紧跟实际的培训机会。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不仅组织各地农民定期开展异地交流,还启动“千名优秀农民境外培训计划”。年,湖南省将教育部已实施十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截至年,共招收学生超15万人、毕业学生覆盖全省所有行*村。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润龙,从年开始就以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在基层一线服务。年到年挂职湖南省保靖县副县长期间,他和所里同事一起将“保靖*金茶”从无到有打造成如今规模7亿元的产业。记者在基层实实在在看到,经过脱贫攻坚的锤打与锻炼,很多普通人都变成了更棒的自己。他们揣着美好的希望、带着满身技能,自信又笃定地向明天前行。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江口镇虎皮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实(左)和队员刘亚威在讨论产业发展。记者周勉摄5、“夜谈会”里谋“村业”本报记者周勉记者春节前在基层蹲点时,曾参与过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江口镇虎皮溪村驻村工作队的一次“夜谈会”。虎皮溪村地处沅江畔,距离溆浦县城近一个小时车程,海拔多米,是个产业底子薄、外出人口多的小山村。这次观点针锋相对的会议主题,是“村里该怎样发展产业?”可以说,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这是开启乡村振兴大幕的关键一问。虎皮溪村“夜谈会”的两个不同观点,主要来自“60后”队长吴实和“90后”队员刘亚威。吴实主张依靠村里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多米的海拔落差来发展旅游,而刘亚威则建议将村里种植柑橘的传统充分挖掘,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两人的争论截至“夜谈会”时,其实已持续了数月。吴实认为,小刘的方案有些见效过慢,尤其不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即使自己的方案达不到预期效果,硬件投入也可以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刘亚威则认为,吴实的方案缺乏独特的资源支撑,对于脱贫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的虎皮溪村而言“步子迈得太大”,踏踏实实把第一产业做起来,才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发展怎样的产业,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路径,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其实老吴和小刘的争论,在其他村庄都能找到支撑各自观点的例子。比如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罗文村,曾连续在年、年“无中生有”地举行了两届涂鸦艺术节,这个在洞庭湖区十分普通的小村庄因此“一炮而红”,并因此破天荒地接待了几十批港台投资商。但在举办第二届涂鸦节时,当地其实已经感到有些创意匮乏,后劲不足。随后,县里主打绿色生态的“虾稻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让罗文村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而位于大山深处的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大树坳村,为了发展产业,选择通过“控产提质”来摆脱“丰产不丰收”的尴尬。“以前我们的高山刺葡萄,价格最好时也不过每斤1元,还得求着人来收。”村主任胡祖国说,现在每斤2.5元,大家反倒抢着买。胡祖国告诉记者,过去亩产多斤时,单串儿重量不到3两,长得稀稀拉拉很不好看。为此,大树坳村不仅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引入“无雨栽培”模式,还从湖南农业大学请来专家为村民现场教学。现在亩产控制在斤左右,单串儿重量增加到5两,外观饱满圆润,含糖度也提高了4个百分点。这一减一提,亩均纯利润至少增加了元。全村户中的家贫困户全部因此脱贫。当然,还有些地方在不断试错摸索。有的项目已经启动五六年时间,还未能实现盈利;有的因资金不足、规划不接地气、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进展缓慢,乡村面貌不仅没有向好发展,反而变得不伦不类;有的所谓项目号称“一二三产融合”,实际上一产利润微薄,二产附加值低,三产甚至“只听吆喝不见其形”。乡村振兴呼唤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才能走向振兴,不管是沿袭传统将其“做实做精”,还是依靠创意、资金“另起炉灶”,首先都要允许不同观点像虎皮溪村的“夜谈会”那样充分交流碰撞才能寻得一个最优路径。其次,不管什么项目,都必须让村民深刻参与其中,让大家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尊严感,从而发自内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乡村产业必须要能促进社会治理,让产业和村级自治相结合,帮助乡村完善契约精神、法治观念、议事规则和精神面貌转变等。这是年2月6日拍摄的湖南省炎陵县平乐村一角。记者陈振海摄6、“小桃子”中有“乾坤”本报记者周楠、崔俊杰、陈振海位于湖南罗霄山深处的平乐村,据说是整个炎陵县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三分之一的家庭在县城或其他大城市买了房,95%的家庭买了车,有十多家快递公司在村里驻点……一连串令人咋舌的说法,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越过罗霄山的陡崖深谷,我们来到了平乐村。转过一座山,豁然开朗,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楼房映入眼帘。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种满了*桃树。立春已过,村民正忙着剪枝、移栽,老人们坐在门前晒太阳,孩子们在放鞭炮,真是一幅幸福美满的“世外桃源”画卷。“短短三十年,换了人间。”中村瑶族乡*委副书记、平乐村*总支书记盘建*感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在乡中学教书,去县里参加运动会,要走20多里山路,才能坐上去县城的中巴车。当山外的“万元户”早已不稀奇时,大多数村民还在吃红薯饭。交通闭塞、土壤贫瘠、山多地少、山高路陡、气候高寒,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让贫穷落后的标签长期钉在平乐村的身上。穷则思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尝试发展蘑菇、木耳、梨子、竹子等产业。“当时抱着‘反正都这么穷了,还有什么不敢尝试的’心态,很多产业都尝试过。”平乐村*总支副书记邝烈平告诉记者。年起,少数村民开始尝试种*桃,到年左右,收益越来越明显。但资金、技术的短缺,尤其是过去多次产业发展尝试的失败,让村民不敢效仿。年,邓运成当选村支书。“当时*员干部和村民都说,我们选你,就是希望你能带我们脱贫致富。”他说,当选之初,他日夜思索,怎样才能带领村民致富。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山上的桃花盛开(3月2日无人机照片)。记者陈泽国摄经过反复比较,邓运成决定种植*桃。很多村民表示不敢冒险,邓运成只好找了几个敢闯敢干的村民先行试验,在村里流转土地亩,成立种植合作社。炎陵县农业局的农技专家受邀上门指导,发现村里海拔高、温差大、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正是*桃的“宜居地”。“没想到,过去的劣势反倒成了优势。”邓运成感慨。3年后,*桃丰收,亩产达1公斤。*桃价格最高的时候,有棵*桃树带来的毛收入就近万元。看到效果后,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桃。邓运成趁热打铁,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销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