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赵伟海南纪行去儋州穿越历史上
TUhjnbcbe - 2021/4/20 18:46:00
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tlmymy.com/

1

到海南,第一个得去的地方,无疑是儋州。

儋州是中原王朝最早在海南岛设立的两个行*区之一。也是第一个接受了中原文化并使之落地生根传承后世的地方。前者和汉武帝有关,后者和苏东坡有关。

设*区于海南是在公元前年。那年的4月,汉武帝登泰山封禅,改年号为“元封”,故为元封元年。也就是在那一年,西汉中央王朝在海南岛设儋耳、珠崖两郡。其时海口仅是南渡江入海处的一个小地方,属珠崖郡玳瑁县管辖。儋耳即今儋州。故而苏轼告别儋州诗的开篇即说:“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去儋州,要想看得有趣而益智励志,三个地方必去。其中两个地方可以带你穿越历史。另一个地方可以让你增长热带植物方面的见识。

可以带你穿越历史的两个地方分别为东坡书院和千年古盐田。可以让你增长知识的去处是“两院”热带植物园。

2

先去的是东坡书院。众人皆知,那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被贬流放期间居住聚友,讲学论道,播撒中原文化种子的地方。

事先做了点“功课”:那里原本只是几间简陋茅屋,最初叫槟榔庵,因一间专门用作会友的房子被苏轼题名载酒堂,盖过了槟榔庵的名称,故而整个院落曾被后世称作载酒堂,后经历代修葺扩建,改称东坡书院。

而今适应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给扩建成了一个大公园。里面有片迷你西湖和大片的绿地树林,东坡书院给挤到了一个小角落。

看东坡书院,最好怀揣一本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那里面活灵活现地描述了苏东坡在儋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林语堂显然是做过深入的研究的,书中大量引用了苏东坡本人写的书信、日记和诗文。

按照林语堂的推测,东坡先生之所以被贬儋州,多半因为他的字叫子瞻,与儋字有点像。同样,其弟苏辙字子由,由字则近似雷字的下半块,故而与其同年被发配至雷州!

苏东坡是在北宋绍圣四年(年6月11日)自雷州半岛的徐闻递角场乘船出海的,半日即在对岸上岛,7月2日到达儋州。就是说,上岸后在岛上走了大半个月。可以想象当时陆上行走的艰难。

那个时代,苏轼面对的儋州是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苏东坡本人是这样描述的:

首先是潮湿,中原人未曾受过的潮湿:“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褥,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

其次是生活物质的匮乏。“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还有观念习俗的落后,有病不求医而求巫医,巫医治病的百灵药是杀牛祭祀:“岭外俗皆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

“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地产沉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人得牛皆以祭*,无脱者”!

然而,在这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眼里,当地也并非绝对的不可久居之地,尤其是,在外人看来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也不乏长寿老人:

“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八九十者不论也。”并由此得出一个随遇而安的乐观主义结论:“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

住的久了,他还悟出了自己的宽心哲理:身居孤岛并非自己,实际上但凡世人都生活在水围的岛上,彼此彼此也: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日:何时得出此岛也了?己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赢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年12月12日)。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3

现在看看东坡书院的来历。苏轼初到海南,很受太守张中礼遇,让其住官舍中。听起来是官家的房子,实际上很简陋,勉强避风遮雨而已。第二年上面派人巡察,发现作为朝廷贬官的苏轼居然住在官家房舍中,俨然地方太守的座上宾,立马下令逐出,免了张中的官职。当日苏轼父子就没地儿住了,搬往城南一片椰林树下搭棚暂住。后在那里买了一块地,靠土著居民和贫穷读书子弟帮助,搭建了几间简陋房子。因屋后有片桄榔林,故起名“桄榔庵”。

按照苏轼本人的记载,桄榔庵应为几间茅屋:

“初至做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

苏轼逝去百多年后,南宋文学大家杨万里瞻仰东坡故居,写有诗句:

“先生流落海南涯,茅屋三间不到伊。”

这不仅证明苏轼所建房子确为茅屋,且只有三间。而非后世传说并扩建的五间。

桄榔庵一经建成,常有朋友往访,饮酒论学,故将其中的一间辟出作为会客室,起名“载酒堂”。后世实际上将整排茅屋称作载酒堂。

据《儋县志》,东坡死后数百年间,一直沿用载酒堂这个名称。直到明嘉靖27年(年),方改为“东坡书院”。

现在看到的东坡书院,实际上是经过历朝历代东坡敬仰者重建修葺的新屋,比苏轼当初居住论学的房子要阔气的多。

若要穿越历史,想象一下当年苏轼父子的生活,还得读一下林语堂的文字:

“他自己盖了几间陋室之后的两年半期间,他过的倒是轻松自在的日子,只是一贫如洗而已。

“……夏天的热带海岛上,因为潮湿的缘故,人是很受煎熬。苏东坡只有静坐在椰子林中,一天一天的数,直到秋季来临为止。

“秋季多雨,因为风雨大而多,自广州福建来的船只都已停航。食粮不继,连稻米都不可得。苏东坡真个一筹莫展。

“在哲宗元符元年(年)冬天,他给朋友写信说他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那年冬天,一点食物接济也没有,父子二人直有饥饿之虞。他又采用煮青菜的老办法,开始煮苍耳为食。”

载酒堂隐在后世建的载酒亭后面!

4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轼仅凭一人之力,就在这个荒蛮的海岛播撒下了中原文化和人文教育的种子。他去后两年(2年),一位曾经跟了他八个月的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史上第一位举人,他去后九年(9年),他的一位学生符确进京赶考,成为海南史上第一位进士。据史家考证,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人,进士96人(杨德春,《海南岛古代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无疑都可归人苏东坡种下的文化基因和教育火种!由此不难悟出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文学大师的巨大感召力和历史影响力!

走进载酒堂,隐约地感受到一股气场,让人安静沉思。这或许就是苏轼魅力之不朽。古人常说,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胡适曾经解释说,“立德就是最伟大的人格,像耶稣孔子等。立功就是对社会有供献。立言包括思想和文学,最伟大的思想和文学都是不朽的。”(《人生的意义》)回看苏东坡的影子,可谓在这三个方面都有超乎常人的建树,故而有了不朽的存在!

(未完待续)

(年2月22日记于儋州,3月3日写于博鳌)

作者:赵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神户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等研究机构客座研究员。研究兴趣涵盖空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外国经济史等多个领域,涉猎哲学与世界历史等关联学科。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学术随笔三百多篇。著有《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干预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等专著多部,以及《空间视野看中国经济大势》(浙江大学出版社)、《阅读大学》等学术随笔多部

赵伟教授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伟海南纪行去儋州穿越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