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位于盆腔内,是大肠的末段。
全长12~15cm,与乙状结肠相连,终止于肛门。
别看它地方不大,但可能遭遇的问题不少。
直肠息肉、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溃疡性直肠炎、肠套叠、直肠癌、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直肠粘膜下脓肿等都是与直肠相关的常见疾病。
今天肛泰君主要带大家了解一下直肠脱垂。
直肠的作用
作为消化道的最后一段,直肠与排泄关系密不可分。
人体排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例行反馈的直肠粘膜感受了一下直肠内沉甸甸的大便,派神经细胞出马打了份报告。
一般在直肠存有ml粪便时开始行动
神经细胞快马加鞭的消息送入低级排便中枢和大脑皮层。
低级排便中枢直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肛门外括约肌松弛,直肠变成漏斗状
一旦条件允许,粪便即可排出体外。
最终决定权在大脑皮层。
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如果大脑下令说“不可以”。
其下传的指令可以使一切活动反向。
外括约肌收缩加强、内括约肌被动得到压迫
直肠反射性扩张,粪便“逆回”直肠。
一次两次可能没什么影响,久而久之会却使直肠对粪便的敏感度降低。
且压抑便意会导致粪便中的水分被肠壁过分吸收,造成便秘。
而且,直肠也不全是逆来顺受——它也是有脾气的!
直肠黏膜内脱垂
排便不尽感便是直肠暗搓搓报复姿势的一种。
平时久蹲厕所达10min及以上或长期便秘患者,易出现排便不尽感。
由于没有便血或脱出等症状,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错觉。
经实际检查后发现,这种感觉多是由于直肠黏膜内脱垂引起的。
人体排便为蹲位或坐便,直肠与肛门处于相对垂直位置。
长期便秘或久蹲易导致腹压增大,加大重力影响,使黏膜本身与肌层发生分离。
排便过程中,直肠收缩,肌理与黏膜不能同步。
便后黏膜仍堆叠在肠腔内,仍对直肠末端压力感受器产生刺激,使人感觉排便未尽。
长此以往会使人不自觉地延长排便时间,增多排便次数。
且因排便反复脱垂,会使得黏膜因摩擦而充血、水肿、糜烂。
防治方式:
①应养成好习惯,控制排便时间在3min内;
②注意补充水分,多食用蔬菜水果;
③出现便秘状况及时用药治疗,长期未愈者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直肠脱出
直肠脱垂多发于儿童和中老年女性,分为两种状况:一种为直肠内脱垂;另一种为直肠脱出。
关于“脱肛”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五十二病方》称其为“人州出。”
直肠脱垂是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常与肛门失禁、直肠溃疡等并发
很多不懂的人,会将内痔与直肠脱垂混淆。
毕竟“脱肛”的症状也是从内部突出,且随着症状加重,会使血液循环与括约肌受到影响。
直肠脱垂分为Ⅲ度
Ⅰ度脱垂:直肠黏膜脱出,长3-5cm,触之柔软,便后可自行还纳;
Ⅱ度脱垂:直肠全层脱出,长5-10cm,呈圆锥形,具备一定弹性,有时需用手还纳;
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10cm以上,呈圆柱形,肛门松弛无力。
从中能够看出,直肠脱垂与痔疮虽然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症状上还是有很大分别的。
痔疮由于在各痔核之间有明显分界,且痔核内有曲张的血管团,脱出物表面多呈不平整的桑葚状。
也有人说它很像莲雾——
直肠脱垂的脱出物则光滑平整。
同直肠脱垂相比,痔疮脱出体积很小,有时仅为某个部位的痔核脱出。
即使痔核全部脱出时,体积也比不上直肠脱垂
二者最大的区别:痔核脱出常导致肛门紧缩或狭窄,直肠反复脱垂反而会导致肛门松弛。
虽然痔疮与直肠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在防治方式上,二者是一致的。
积极锻炼再加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排便规律,是养护肛肠的最佳方式。
人体的肠道与外界相通,既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人体最大的排*器官,又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作为人体最繁忙的器官,肠道天天加班加点儿,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全年无休。
因此肠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健康。
肛肠产生的不适,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坐立不安、辗转反侧、腹痛难忍,都是肛肠问题带来的“副作用”。
为了大家能够拥有更积极的生活状态,不因疾病症状而被动抑郁。
面对肛肠问题时,及时治疗才是爱护自己的最佳方式。
关爱身体要趁早
及时预防早治疗
痔疮来了不用怕
肛泰守护痔早好
肛泰
在全国各大连锁药房均有出售。
今日互动:
你还知道什么养护肠道的好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