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让我们走近这位
牛角眼镜的创业者、实干者
从搬运工到月薪万三80年代的深圳
上世纪70年代初,周汉泽出生于汕头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人口众多,除了务农还经商,经济条件挺不错。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他,从小就立志要当老板。
在17岁那年,他跟随村里人来深圳打工,先是在福田、文锦渡等地当搬运工。浑身酸痛的少年混在一群成年壮汉中间,不叫苦也不叫累。他暗暗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磨炼罢了,决不能打退堂鼓。
不久,他在老乡的介绍下到高雅眼镜厂打工,从此开始和眼镜制造行业结缘。
在眼镜厂待了6年,从学徒到师傅,从普工到管理层,年便能拿到一万三千元港币的月薪。尽管薪水颇高,但他并没因此满足现状,而是下意识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大发展空间。
创业初开,夫唱妇随当时他的工作岗位是模具雕刻。因技术过硬,工余时,常有附近的厂家私下找他帮忙雕刻模具。他由此接到了一些小订单,慢慢地,订单越来越多,已不是在空余时间能应付得了的。于是,年9月,年仅24岁的他放弃了高薪,自己出来开厂了。
眼镜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雕刻磨具。他在款式、尺寸的设计上下苦功。从零配件加工开始,到后来的成品镜架生产,每一步走得稳打稳扎。年,工厂发展到有七八十名工人。因实在太忙,妻子从一个娇娇女一夜之间变身为他的后勤主管,厂里,家里两头奔。
这是绝大多数早期深圳创业者的写照之一。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他们就是这么埋头苦干,夫唱妇随,把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埋头苦干,能研究、开发出新产品,他便很开心了。在很多员工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工作狂人。
研发新材,打造品牌眼镜加工(网络图)在国内眼镜行业深耕多年,从最初的配件加工到成品生产过程中,他曾为很多商家设计过镜架款式。但在多次参加各地*府组织的展览会以及培训、论坛等活动后,周汉泽就逐渐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迄今为止,他注册的商标有两个,也申请过6个发明专利。目前已有2个专利被批下来。
国内市场做得很不错,但周汉泽并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是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他对新材质的利用和开发一直很有兴趣。年开发出第一条钛架生产线,年3月28日增加另一条钛生产线;年开始生产玳瑁眼镜架;年增加生产玳瑁眼镜首饰。
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牛角材质。早在年去日本一趟,同伴们顾着看街头美景,周汉泽却留意到日本市场上的牛角镜架,对每一副镜架都爱不释手。细细揣摩下,他深感牛角是所有镜架中最优质的材料。回国后不久,便从非洲和印度进口牛角,开始做起了牛角镜架,直到把它做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但周汉泽对这样的经营状态并不满足。为此,他受朋友启发,先后去了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等国考察。欧洲人的浪漫优雅,以及对时尚的需求和追捧程度,让他视野大开。随即,他在日本近距离接触到了传说中的源赖角町,一个打算转让的有皇室背景的古老家族所拥有的老品牌。不久,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他获得了源赖角町在全世界的商标使用权。
中国眼镜优质保证,自主设计民族品牌香港中华眼镜制造厂商联合创会永远荣誉会长寄语从日本回国之后,他开始加足马力,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周汉泽说,工作=健康时尚+色彩+视觉+元素+生活流行风。而雕刻模具,必须紧跟时代,对时尚审美和流行色彩具备一种职业的嗅觉以及天然的敏感。
搞开发设计,唯有把整个眼镜生产线熟透,又对市场流行风格和当地的审美方向完全把握,把大国工匠精神和职业信念渗透到每一个产品里,才能做出别人仿制不出来的效果。眼镜架的生产,很大程度得依赖手工。唯有执着而专注,带着情感才能把产品做到尽善尽美。简单、实用,即是正道。它所焕发的高品位、气场风度,饱含着神韵和灵动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
展露头角,收获订单展出的眼镜
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广州主办了国际眼镜展览会。泽鹏达公司的宣传品牌海报一经推出,即引来很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