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簪花自古流行,为什么现代人却不簪花
TUhjnbcbe - 2024/9/16 18:40:00

秋意渐浓,又赶上国庆假期,怎样欢度佳节已成难题。凡人潮涌动之处,无不呈现一种堵,一种挤,更无风景可看。回想大宋时期,每逢节日或盛典,帝后群臣人人头戴花枝,招摇过市,民间皆效仿之,一时间人群所在地,衣襟飘飘,都成为花的海洋,美景因人而起。如今簪花习俗何在?

在任何首饰没有产生之前,鲜花是最早最现成的饰品。它遍布荒野大地,纵横东南西北,有草木生长的地方皆可在某一时节享受花香,倾听花语。它无需工匠制作,却可以千奇百怪任人挑选。插花习俗古已有之,就连四川成都永丰东汉墓出土的女陶俑头上都戴大大小小的花朵,秀丽美观,展现女性柔美魅力。就连我们熟知的重九诗,“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其中就体现了唐人插戴花草的习俗。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插花风俗的记录,由于新鲜花朵摘下不能久放,况且还有季节的限制,部分花卉也不易插戴,人们开始使用做些假花加以售卖。材料就是我们熟知的通草,即灯心草。它茎空而轻,晾晒后可巧手编织成各种花朵。

簪花风俗伴随着汉民族文化的发展而持续发展,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当时不仅年轻的女性插戴,男子、儿童鲜有不插花者,就是白发老人也在头上“簪红花。”宋朝的民间商业活跃,每个节日都有应季的“花朵市”和卖“首饰朵朵”的。

那个时期,插戴鲜花可要讲究时序季节插戴,毕竟过了节气的鲜花想插戴也无处找寻。按时节而言,有插菖蒲、石榴、栀子花的,也有牡丹、菊花、梅花、雪柳等。特别是伎女,戴花成为必须。在当时许多文献都记载有簪花趣事。有诗曰:“东吴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便。”

踏春

簪花出游,不仅可以观赏风光,陶冶情操,还可邂逅佳人,风花雪月。

除妇女外,男子簪花更是盛况空前。当时,美丽的应季鲜花和制作精美的假花枝还要赏赐给大臣。官吏大臣簪花更是常见。

簪花盛行,自然催生了相应的产业。不止有专门种植花卉的园区,更有加工假花和花冠的匠铺。常见的不仅是通草或绢布所做,讲究的还装饰金、银、玉、珍珠、玳瑁等,花冠也成为当时流行的女子配饰。

与金属相结合的簪花

明清时期,簪花依旧由文人推崇,其中尤以鲜花为甚。学者李渔认为鲜花有一种鲜活的气息,是享受生活的极大乐趣,不仅佩戴的人高兴,观赏的人也同样欣悦。特别是程朱理学兴起,深锁闺中的女性只有通过鲜花的芬芳才能嗅到自然的气息。不仅是鲜花,假花的售卖也极为流行。街道卖鲜花的小贩随处可见,簪花不仅是一个风俗,更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专门买卖各种鲜花、假花而著名的花市也应运而起。工艺的发展,使得制作假花的材料也随之扩展,纸制的、绢制的、纱制的,无论贫富,无论男女老少,鬓间总可找到适合自己插戴的鲜花。

簪花习俗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的消逝,窃以为主要原因在于:

一、欧美服饰和发型冲击

簪花仕女图

汉族传统服饰宽袍长袖,长发挽起。颜色以比较鲜艳的红、蓝、绿等亮色为主,,衣服颜色多样,传统的刺绣更有多种图样,鲜花佩戴恰到好处。现在市面上服饰以简约为主,颜色暗系居多,整体颜色纯净,搭配鲜艳的花朵不伦不类。特别是卷发、烫发、直发等发式兴起,没簪花用武之地。

二、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生活习惯改变

摘下的鲜花寿命不过一两个小时

簪花主要的购买对象还是女性。当初期大批量女性觉醒,参与工作,她们要求和男性一样,簪花这种明显具有女性风范的习惯被弃。首饰是基于人们衣食住行上的第二需求。

建国初期,生活物资匮乏,大众把吃饱作为首先条件,种植鲜花的人几乎没有。没有生产,就没有购买。

三、过多廉价假花冲击

陶瓷簪花

任何事物当它普及大众的时候,也是大众对此嫌弃的时候。假花的普遍,价格低廉,一朵鲜艳的玫瑰花才几毛钱。首饰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装饰,为了美。她的美来自于材质,来自于金钱,来自于工艺,却不是来自于廉价。太过于廉价的假花插戴头上招摇过市,如没有合适的衣服搭配,花朵霎时间掉了几个档次,和狗尾巴草一个档次,那就相当的不合时宜。

不过簪花作为我们对美的一种朴素向往,作为聆听大自然声音的最佳桥梁,怎么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只不过为了花儿美好的生命,我们不折鲜花,养着欣赏罢了。我们改把花卉这种元素设计到首饰内,让工艺来体现美。

1
查看完整版本: 簪花自古流行,为什么现代人却不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