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华阴大儒王弘撰考析明清之际渭南文化的
TUhjnbcbe - 2024/8/17 20:51:00

从王山史交游看明清渭南文化影响及其发展

——陕西省孔子学会张亚林

渭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黄河中游。古称下邽、莲勺。山清水秀,人文繁昌,历代名人雅士,学者先贤辈出。古老的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同州梆子,华县皮影等诠释了渭南地域文化深厚的影响。

历代圣贤人物以仓颉、杜康、司马迁、寇准、白居易、郭子仪、李因笃、王弘撰、王鼎、闫敬铭等。一大批历史名流,文人雅士使都出生在这里繁衍生息,使渭南成为关中文化的重镇,影响深远,也是陕西关中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蒲城桥山,数十座唐帝陵墓充分说明了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李因笃

五岳之首的天下第一山——华山,屹立于世界东方陕西渭南。它像巨人一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高僧名儒交流游玩的盛地。自北宋张载开创关学以来,历代关学先贤多有交游于华山,明、清之际,以冯从吾、王弘撰、李因笃、李二曲、李柏、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牛兆濂等曾作诗记游。形成了明清之际渭南文化发展,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冯从吾《太华书院》,诗曰:

青柯高榭依山偎,喜见儒冠济济来。心性源头须有辨,睹闻起处岂容猜。三峰直欲凌霄汉,九曲常看满草莱。此会无言闲眺玩,百年益远自今开。

李因笃诗《望岳》:

太华三峰列峻屏,晴霄飞翠下空溟。晓云东抱关河紫,秋色西来天地青。玉女盆中寒落黛,仙人掌上接明星。乱余林壑饶遗客,缥缈幽栖赋采岑。

李因笃墓

李柏打油诗曰:

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贺瑞麟诗《万寿阁望华山》曰:

金天楼阁壮关西,一气苍茫万象迷。司寇峨冠撑日月,仙人孤掌弄云裳。儿孙旧许诸峰列,伯仲行看四岳低。若使宣城来此处,敬亭烟水不堪题。

牛兆濂《登华山诗》曰:

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关学学人承继关学宗风,笃实践履,交游问学,相互砥砺,切磋学问。弘撰作为关学学人,以“风气领袖”著称,在学界的影响甚大。

渭南地区特有的山川景色,人文历史,使这块风水宝地形成人文荟萃之地,将渭南文化,关中文化与江南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交融又互相独立的文化特色,其意义影响深远。

李因笃墓碑背面

下文以华阴大儒王弘撰家庭背景、京师求学、江南交游各章节探析明清之际渭南文化影响及其发展。

王弘撰(-),又叫宏撰,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晚号山翁,又称丽农老人、天山丈人。陕西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壬戌()年八月十六日,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壬戌()春,享年八十一岁。他一生博学多才,天资聪颖,喜好交游,有“博物君子”之誉。在陕西与“关中三李”(李颙、李柏、李因笃)齐名,当时学界称“四夫子”。

王弘撰的主要著作主要有:《周易筮述》八卷,《周易图说述》四卷,《正学隅见述》一卷,《山志》十二卷,《砥斋集》十二卷,《北行日札》一卷,《西归日札》一卷和《待庵日札》一卷,今俱传于世。

1、家世

王弘撰的祖父就以读书传家,奉学笃行,名播乡里。其父名之良(字虞卿,又字邻华),早年就游学于温恭毅、冯恭定(即明关中大儒冯从吾的门生)。其为学“宗考亭”;不事表露,为德于乡,人无间言。明熹宗天启五年(年)登乙丑进士,官至虔州南赣巡抚,明朝南京兵部左侍郎。

王弘撰兄弟六人,其长兄宏学,天资纯粹,笃学践履。曾随父游学于冯从吾之门,故通濂、洛、关、闽诸学,信守二程。自李自成攻陷长安,遂隐居不仕,博览经史,累年不懈著有《孔时图》、《达天说》、《九章》、《石渠图文集》;次兄宏期,生平不详;

三兄宏嘉,品正学粹,工诗著文、兼善书画,山居读书,终身不出,人称“云隐先生”。著有《信古斋文集》、《太华存稿》;

四兄宏赐,号酒臣,喜集古籍善本,对举业却不为动,也有为国建功之志,遭甲申之变,遂废。宏(弘)撰排行第五,曾过继给叔父;

六弟宏辉,号允塞。宏撰字少与宏学,宏嘉互为师友。其中与宏嘉感情最深,并受其影响也最大,尤其在学业及诗、书、画方面。

王弘撰娶杨氏,生二子二女。长子宜辅,曾任海州同知。次子宜辑,年补博士弟子员,曾任新城县令。

王弘撰

2、才情

王弘撰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尤其在金石书画方面成就非常突出,这也为他后来来的社会广泛交游,名扬海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当时他的书法艺术就名播艺林了。当然这与他和学林士子的交往是分不开的,尤其与顾亭林、关中三李(李颙、李柏、李因笃)等儒士的往来。当时关中碑志非李则宏撰,而宏撰之书法故尤多于三李。

此外,他在理学、易学、史学、诗歌、古文创作等方面也有较多的造诣,梁启超先生赞他“浩经学,熟于掌故”,当时即有“博物君子”之称,顾炎武对王弘撰学术、才识、治学态度、做人原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关中声气之领袖”。

3、随父游学

宏撰之父王之良因曾随关中大儒冯从吾学,具有关学学人之精神特征。为官清正廉明,好学笃行,对宏撰影响深远。十三岁的他随父京居,开始便研读《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口念心记,手抄笔录,刻苦勤奋。

十七岁又随父亲赴虔州任,除了学习诗文,这时父亲又特意请邻华公授以《左氏春秋》外,还复请临川周师教读,这为他以后研究金石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弘撰邸斋集称:

“予幼侍先大人京师,少知读书。大人以汉文三百篇授予,予受而读之,无间寒暑,三年成诵,不失一字”。

由此可知,他青少年时期随侍父亲左右,京师三年,南赣五年多,在父亲的直接影响与教诲下读书异常勤奋。在他二十一岁时,曾打算作“法戒録”一部,借鉴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方法,期望达到“不言尧舜而求尧舜之实的目的。他认为只要统治者按此法行事即可达到天下大治,表明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报国热情。

李因笃著作

4、筑“独鹤亭”交游

崇祯十六年(),其父自南赣擢南京兵部侍郎,殁于途中,自此他返回故里陕西华阴。十月,李自成率部转战关中,明王朝的政权摇摇欲坠,由于时局的混乱,加之李自成所带兵卒向缙绅富户拷索金帛,王弘撰挺身而出,入营与农民军谈判,才免遭族人遇害。

很快,明王室政权被推翻,他与族人亲戚带着母亲逃难于“穹崖邃谷之中,以延旦夕”,如此生活达七八年之久。当然,他贵公子式的生活一去不复,他和族人陷入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之中。

在此期间24岁的他结识了李因笃(-),他对李因笃的人品、学识极为推崇,称其:

“著述日富,叩其所著,如海涵地负。而敦尚义气,鉴拔人伦,有倜傥非常之概。”

自此,两人建立了一生的深厚友谊。及明宗室“青门七子”中的朱子斗,王弘撰与朱子斗相交甚密,此时朱子斗也是落难王孙,其情形甚至不如寻常百姓,宏撰不避嫌疑,与其谈天说地,共话家仇国恨,情投意合,表现出他对明室的眷恋和不二情操。

清顺治七年(年),这是王弘撰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离乱生活,开始游历于吴、越之间。他广泛结交东南士人遗民,不问时事,诗酒唱酬,过着放浪形骸的名士生活,直到清康熙九年(年)为止。

据山志初集卷元:

“纪游條记,憶辛卯春,予始游吴门,所与交者陆履长,姚文初,王耑初,周子佩,子杰、顾云美、朱彦兼、沈古乘、叶圣野、胡雪公、邹鹤引诸君。时姜如须、张草臣皆病甚,亦为予强起。同寓虎丘者,则吴梅村、陈阶六,韩圣秋也。”

尤其是,江南士人名流对其格外看重,使其声名远播。这时宏撰刚年过三十,他形式上诗洒唱酬,游历江南,实际是借此以排泄亡国之愁。

李因笃著作

后来,时局基本安定,王弘撰又回到日思夜想的关中、自己的家乡华阴,友人送其仙鹤一双。王弘撰筑小亭以居之,名曰“独鹤亭”,此处也了文人雅士遗民聚会的场所,与其交往名士如:王士祯、李因笃、李楷、汪琬等常聚于此。他们之间煮酒赋诗为文作画,相互唱酬答贺,一时名噪关中,影响颇大。

在这些年中,王弘撰的书画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他成为书画名家奠定了基础。好友王士祯作:

“为王山史独鹤亭”曰:园林华山下,水石远人间,独鹤来江海,萧然相对闲。博台残雪散,仙掌片云还。骑向三峰顶,遥遥不可攀。”

5、四游江南

清世祖顺治七年(年),王弘撰第一次游历江南时结交了许多江南名士,除了上节提到的江南名流。另外还有一人,那便是和他有共同爱好、志趣相投的明遗民、大藏书家、诗人钱谦益(-),字爱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常熟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学者称虞山先生。他们两人才华卓著,且都有着亡国之恨,一见如故,相交颇深。

清圣祖康熙二年(),王弘撰第二次游历江南时,与江南画家“金陵八家”相交往。他在《西归日札》中记载云:

“金陵之以善画名者众矣,而周栎园司农独标举八人,曰八大家。张损之、谢仲美、樊浴沂、吴远度、樊会公、高蔚生、胡石公、周方鲁也。其时,有叶荣木,盛白含、施雨咸、盛林玉辈八人者不能过之,乃不兴焉。癸卯予至金陵,八人者日相往来,皆为予作《独鹤亭图》。位置瑄皴,极山云林泉之胜。八人者固未见亭亦写其意而已。”

可见,这次江南之游,主要结交丹青名流,这也为他以后金石古书画收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康熙九年(),王弘撰三游江南,此年,始读周濂溪书,并为付刻。冬与范坚(北明)同游焦山。康熙十八年(),王弘撰特地为顾炎武在华阴构建新居,并邀请他长期居住。从此,二人朝夕相处一年之久,在此期间,二人曾一道筹建华阴县朱子学堂,他们为明朝遗民,二人又曾一道北游边塞,哭吊于昌平的明十三陵。哭祭故主崇祯皇帝陵,曰:

“念十七载附载之思,心惭书剑,尽三千里草茅之悃,泪洒河山。”

康熙十九年()岁末,王弘撰四游江南,此次游历也是他最后一次游历。同时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达十七年之久。他足迹遍布扬州、嘉兴等地,先后拜访了嘉兴故友朱子葆、曹溶等人,在扬州访会了叶封、冒襄、童昌龄等人。也就是在这次游历江南时,挚友顾炎武去世,王弘撰痛不欲生。作《哭顾亭林诗六首》,并多次到顾炎武墓前悼念,真切地表达了对老友的怀念之情。

李因笃书法

诗曰:

其一“卷迹嚣尘表,弢光野水滨。无求追大隐,不器是先民,气以艰难壮,怀因诵读新,重逢面黧黑,垂老惜征尘。”其二“晚计同棲隐,春风忽棄捐。空留安石屐。竞罷祖生鞭。间字亭犹在。衔杯榻遽悬。乾坤浑间寂,吾泪日潸然。”其三“与君长别九年矣,白马重来千里余。独拜荒丘凄宿草,更挥老泪问遗书。”

王弘撰和顾炎武相交密切,终生不渝,二人才华卓著,享誉学林,故对其赞曰:“好学不倦,笃与朋友。吾不如王弘撰”的称誉。又曰:“关中声气之领袖。”

6、关中四杰,文士领袖

关中自古文人荟萃,人杰地灵。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以来,历代先贤圣哲络绎不绝,尤清初关中三李名震三秦,享誉学林。王弘撰与三李(李因笃、李颙、李柏)为明末清初关中士人之领袖,他们学问精粹,抱道不屈,研究理学,承继关学宗风。康熙十二年(),李二曲被荐博学鸿儒,称疾不出。冬仲日,前往华阴拜访王弘撰。王弘撰在《刘旧冲传》记述曰:

“康熙十二年,有诏征李中孚先生。中孚称疾不就。冬仲,策杖过予草堂,留五日,论为学出处之义甚悉。”

《清史稿》传曰:

(王弘撰)博雅能顾问,嗜金石,藏古书画、金石最富。又通濂、洛、关、闽之学。好易、精图象。学者翁然宗之,关中人士领袖也。”

王弘撰重交友,他认为“古人重友朋,正以德业相长,学问切磋耳”。“生而无友则孤,学而无友则陋。”

康熙八年(),宏撰三兄与世长辞,对他打击很大,悲伤难耐,宏撰时常想起兄长对他的劝诫,并杖责从宏撰游玩的仆人,以表示对其弟的警示。此后他深悔精思,决定放弃以前的生活习性,皈依理学的行为准则,年近五十的他一心转向理学,与关中人士富平李因笃、朝邑李楷、王建常、盩厔李颙、郃阳康乃心多所交往,相互切磋砥砺论学,使其后来理学成就甚大。

王弘撰长期隐居华阴,闭户读书,以文会友,康熙二年(),昆山顾炎武来访,与其订交。康熙五年(),番禹屈大钧游历关中时亦来拜访。视弘撰为“博物君子”的王士祯二次造访,惜其未遇。

李因笃集

王弘撰的广泛交游,足迹遍布关中、江南、京师等地,可谓声气远扬,士林翘首,就是在这样互动交流中,使江南文化与关中文化得到了互通、交融,有力的促进了江南学术与关中学术的互动与发展。在清初的南北学术,金石书画交流中起到了深远的意义。尤其得天独厚的渭南文风文脉,地域文化得到了举足轻重的发展与传扬。

……

以上章节系统的将王弘撰的家世,交流学问,学术成就作为简述,目的在于通过对王弘撰的广泛交游,学问切磋,来说明明清之际渭南地域文化的深厚历史沉淀,文化艺术的繁荣。

渭南淳朴的民风习俗,厚重的文化滋养对弘撰的成长影响甚大,弘撰自小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官宦宗庭,由于祖父、父亲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的原因,弘撰幼年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影响。再者其父从学于关学大儒冯从吾,接受了理学思想的熏陶,为弘撰以后从学冯从吾,全面接受理学思想,传承关学精神奠定了基础。

弘撰长大以后京师求学,四游江南,广交天下俊才,苦求理学,承继关学,成为“关中声气之领袖”。离不开他刻苦好学,爱才惜才,广交士林君子。从而形成明清之际渭南文化交流的重镇,影响极大。

由此我们注意到明清之际渭南文化、关中理学、江南文化在互相交流与融合之中既有发展又有特色。这对关中文化,渭南文化的承继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其渭南人文精神、文化特色、思想渊源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赵馥洁《关学精神论》(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刘学智《关学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孙学功点校《王弘撰集》(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张波编校《李颙集》(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何本方点校《山志》(中华书局年9月1日版);

赵俪生著《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阴大儒王弘撰考析明清之际渭南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