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食物,早已经被人们忘掉了文化学的意义。而在古代,人们并不会经常吃饺子,而是会在冬至日吃饺子,过年吃饺子。
饺子最初的名字叫馄饨,又有角子、角儿、匾食、扁食、牢丸、粉角、饺饵、水饺饵、水点心、水饺子、饺儿等多种称呼。到了宋代,才有了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到了明代才有了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要追溯饺子的历史,可以从出土文物中看到。年,山东滕州春秋时代的薛国故城墓葬中的青铜簠中发现了几个饺子。年,在重庆市忠县的三国时代的古墓中,出土了陶庖厨俑。厨师在案边包饺子,厨案上摆着食料,还摆着包好的饺子,饺子还是花边的。从文献记载方面来看,《礼记》记载:“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好像说的是煎饺。从文物方面来看,饺子源于中国有多年的历史。
冬至日吃饺子,有文献记载。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十一月》记载:“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叙,故民间多相问遗。至岁除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人家是日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语。开封俗语‘新年已过,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从风俗、经济条件、养生角度来说,算是吃饺子的正当理由了。除夕吃饺子也有历史记录,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和《明宫史》记载了当时宫廷中过年期间常吃的一些美食,有椒柏酒、水点心,就是扁食,而扁食就是水饺。算是习俗,也算是补充营养。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人们就会包饺子,逐渐形成习俗。有的地方还在六月六日吃饺子,除了图个吉利,就是有点补充营养,打牙祭的意思了。
饺子的制作并不复杂,但品种多,馅料多,制作方法也多,就显得比一般的食物制作复杂了。从搜选食材到调料,再到和面,弄皮儿,包成,再下锅煮熟,才能食用。在古代,面粉是好东西,可以补身体。平时老百姓都吃糠咽菜,没有面粉,根本吃不到一碗面条。到了过年的时候磨点面,包一顿饺子,就算是慰劳一下自己,还要把平时积攒下来舍不得吃的东西一股脑拿出来,吃掉,欢天喜地的,算是满足了个人的口腹之欲。其实,老百姓的愿望很容易得到满足,就是满足口腹之欲。有吃有喝就不造反,没吃没喝就要造反生事。只是统治阶级并不会放松剥削的锁链,贪得无厌,直到人们揭竿而起。
在《水浒传》中,施恩派人到牢里看望武松,给他带了酒肉,还带了一碗面。李逵和戴宗下山,到了饭馆,李逵偷着喝了酒,还要了两碗面。可见,当时的面条是一种好东西,并不是平常百姓能够吃到的。老百姓知道吃面可以补充身体,可以让身体有力气,干活也就不会怵头了。而面皮儿里包了馅料,就更好吃了,等于吃饭的时候连同配菜一块吃掉了。饺子皮儿相当于干粮,馅料相当于菜,一锅煮出来,可以节省很多煮饭和炒菜的时间。可是,制作饺子的过程并不简单,已经把做饭和炒菜的时间算在内了,甚至比做饭和炒菜用的时间还要长。但人们乐此不疲,而且喜欢吃饺子,变着花样吃。有蒸的、煮的、煎的、炸的,还有的做了韭菜鸡蛋的馅料,没等包呢,已经把馅料吃去了一半。
在古代,人们不经常吃饺子,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吃。要是一个普通农民家里顿顿吃饺子,就一定是发了大财,会被别人惦记了。习俗流传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特征,以至于人们认为过年过节必须吃饺子,不吃饺子就好像对不住自己付出的辛苦似的。于是,过年过节成了人们大吃二喝的由头。经济学家批判说,过年吃饺子就是为自己的好吃懒做找理由。其实,辛苦一年,吃一两顿饺子根本不算什么,又不是天天吃,顿顿吃,没必要横加批判。
到了现在,很多节日才有的特色美食都成了普通食物,不但过年过节的饺子可以随便吃,就是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也能随时买到了,验证了生活条件的提高。饺子开始漂洋过海,传到国外,居然大受欢迎。很多老外喜欢吃饺子,还要选择不同的馅料。每年运送到国外的饺子数不胜数,饺子也成为了国际化的食物,验证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道理。
饺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变迁,到了现在成了寻常百姓随时都能吃到的食物,算是历史的进步,也是生活条件提高的标志。当然,人们吃饺子的时候并不会想到饺子本身的文化意义。饺子最让国人称道的文化意义就是“团团圆圆”,尤其是包饺子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好不热闹,透露出浓浓的亲情。一些企业或事业单位搞团建,要员工和领导一块包饺子,照样有一种美好的感情蕴含在里面,增强了团结和凝聚力。饺子传到国外,也验证了团结进步才是发展的根本,而分裂搞事情才是开历史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