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间大学生服务员做到店长
一毕业,去了家饭店当服务员,工资每月两三百元。他勤奋肯干,很快就升为主管,五年后他成了该餐饮连锁店的店长。
大学生就业难,有人说是因为预期高,挑花了眼;有人认为,上大学就能有“好工作”是对大学的误读,想出门就找到工作可去上技校。
昨日,商报刊发了《这边就业难那边用工荒》的报道,很多读者打参与“就业难与用工荒”的讨论。一餐饮店长“现身说法”,建议大学生摆正心态,从基层做起,同样能成功。
案例
大学生服务员做到店长
李先生是郑州一家餐饮分店的店长。
他认为,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还是扭转观念。大学生调整好心态,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一样能成功。
李先生本人就是个例子,他毕业于郑州的一所大学。
一毕业,去了家饭店当服务员,工资每月两三百元。他勤奋肯干,很快就升为主管,五年后他成了该餐饮连锁店的店长。
现在,他店里也招聘有几名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缺社会经验,个性强且眼高手低。”李先生说,一线工人干的活他们干不了。
李先生建议,大学生应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进行就业选择。
说法
学非所需,大学生没人要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就业预期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市民刘先生则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挑花了眼”,而是没人要。原因在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校人才培养,无法切合买方需求。
当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最旺,而大量的本专科生恰恰最缺技能,大学生所学非所需。
“日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学得再好,到日资企业干文员,还得学管理、文秘等,而中专、技校生一进校门就直奔厂门,所学课程技能占大头。”刘先生说,现在大学的很多专业,如日语、中文等都不能算职业。
刘先生认为,应调配更多资源,加快发展职业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培养具有技能的专业人才。
上大学就有“好工作”是误读
对于刘先生的观点,从事教育工作的石先生持反对态度。
他认为,上大学意味着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是对“大学”的误读,想一出校门就有工作,可直接去上职业学校或技校。
“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技能。”石先生说,按照刘先生的理论,大学里开设的中文、历史等文史类的专业都没存在的必要了。
大学生文化水平高,但其动手能力肯定比不上技校学生。(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