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
TUhjnbcbe - 2020/6/23 12:20:00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这幅由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名画,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曾经,它 五度入宫、四度出宫 。甚至,它一度在战后的混乱中遗失。 本文讲述的就是流离失所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么被找到的,以及其中的曲折故事。 我是在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1950年8月,沈阳。 沈阳是中国东北的重要都市,曾是 后金 的首都,称为 盛京 ,伪满洲国时名为 奉天 ,由努尔哈赤建立。 位于沈阳市中心的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年轻的杨仁恺站在这里。杨仁恺后来成为中国知名文物鉴定家,有着 人民鉴定家 、 鉴定大师 的称号。 此时杨仁恺的职衔是 东北人民*府文化部文化处研究室研究员 。 在伪满洲国*府垮台后,从伪满洲国*府流出了大量绘画和陶瓷到市场上,甚至有了专门的 东北货 之称。其中有许多赝品或仿本,当然也有精品中的精品。杨仁恺的工作就是把仓库中的文物一一鉴定,分出真品与赝品。 杨仁恺1915年出生于四川,连大学也没读过,是个小地方的教师。如果没有战争,他可能就在故乡四川终其一生。然而动荡的历史给了杨仁恺不同的人生。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日本*队入侵中国,国民*府迁移到重庆。杨仁恺通过熟人的介绍,来到重庆出版社工作,担任艺文杂志《说文》月刊的。 考古学者卫聚贤是《说文》的总,他曾参与那个时期多处古迹的挖掘工作。当时在卫聚贤周遭尚有郭沫若、商承祚等文化界人士,也一起疏散到重庆。因此,杨仁恺有机会和这些人熟悉起来,增长了中国美术的相关知识。 那时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特别喜欢杨仁恺。当时故宫文物从北京的博物院疏散到四川省,马衡也在重庆。杨仁恺从马衡身上学到中国艺术的入门知识,经常浏览宋代、唐代的珍贵古书画。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时局动荡,《说文》停止发行。杨仁恺为了找工作搬到北京,想凭着自己在中国艺术方面的知识糊口度日。因此他到著名的古董街 琉璃厂 附近的古董店工作,在那里训练了自己鉴识文物的眼光。后来他自称 我是在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并引以为傲。 1950年起,他移居沈阳,在东北人民*府的文化部任职。当时的东北博物馆存有世界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他常常前去帮忙整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