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凡文化振兴都要进小学课堂umiunt5o
TUhjnbcbe - 2020/6/13 12:22: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在哪

凡文化振兴都要进小学课堂?


全国*协委员郁钧剑、宋祖英、*宏、关牧村等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简化字推广几十年了,为什么又要重视繁体字?按提案的说法,是要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没看到提案的具体内容,只能从报道中领略些许片断,想来也该是提案的精华所在,可以作为议论的依据。比如这一句,“大家即便不使用,也要知晓,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文化”,就可商榷。有友认为,干脆从小学开始学甲骨文,那更是中华文化的根,还是汉字的根。这种说法当然有一点儿抬杠,但这种代表性观点流露出的是对该提案的否定意味。在我看来,“不使用”的那种所谓知晓,就是纯粹的死记硬背,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类,根本谈不上知晓,毫无必要。须知繁体字并不是外语,其与简化字之间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一个具备了一定知识根底的成人来说,繁体字是很容易识别的,甚至可以自然而然地识别,关键在于是否使用;不使用,其实也不必知晓。极端一点儿说,从前的社会文盲那么多,繁体字也一样传承了下来。 至于说设置繁体字教育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听起来好像繁体字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一样,就更不敢恭维了。繁体字从来就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在公众场合消失了而已。早些年不知什么决策人物发了狠,繁体字的店铺招牌、报头等等,一律要换成简体字的,把繁体字当成不规范字。本来繁体字用在这些地方,实在是得其所哉,正可起到“传承”的直接或间接作用。那种愚蠢的做法就不要提它了。即便如此,繁体字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不少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现在出版的古籍读物,绝大多数仍然是繁体字的,甚至当代学者的不少历史研究著作,也是以繁体字的面貌出版。以我的阅读经验推己及人,对古籍兴趣浓厚的人,不可能对简体字本的发生多大兴趣,因为简体字本的营造不出那种语境,看着“不像”。同样,现代的历史之外的出版物,也没有必要弄成繁体字的。繁、简之间,是一种可以并行不悖的关系,而且正在继续这种良好关系。因此,“传承中国文化的根”,并非只有给小学生制造新的课业负担之一途。 综合一些事情不难发现一个怪现象,大抵文化领域需要振兴的东西,好像都不干成人们的事,或者说成人们自己黔驴技穷了,就全都扔给小学生,“从娃娃抓起”。新近不是还有京剧进小学课堂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吗?虽然有“样板戏”曲目过多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京剧属于国粹,该进的理由与繁体字异曲同工。其实京剧沦落到今天的地步,剔除成人们的不作为,还有时代发展的因素。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独领风骚的文化特色,此时代再现彼时代的辉煌既不客观也不现实。中华文化的根那么多,粹又那么多,下一个轮到哪个进小学课堂就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这样下去的话,真无从辨别中国的孩子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说不幸吧,肩上承载着那么多的使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应当感到光荣而自豪;说幸吧,他们承载的使命又过于沉重,肩上书包的重量要减呼吁多少年了,非但没减下来,左一件右一件地反而又给添加了不少。 *协委员提什么案,是委员的权利,但议论提案的内容,评估提案的质量,则是我们的权利。我想,即便强调振兴繁体字或者其他,还是要着重研究年富力强的人们究竟该干些什么,至少拿出个笼统的方案,再不要简单地套用“从娃娃抓起”的做法,那么轻易地就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潮白)

1
查看完整版本: 凡文化振兴都要进小学课堂umiunt5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