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年4月11日
是第22个世界帕金森日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名震颤麻痹,多在55-60岁以后发病,我国65岁人群中的PD患病率为1.7%。由于该病是无法根治的,只能是在医生和药物的医治与帮助下,得以一定程度的控制与缓解,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疾病。
—What?—
什么是帕金森病?
虽然这些都属于帕金森的部分表现但并非所有颤抖或僵硬都是帕金森,有很多其他疾病也会引起手或者头抖,需要综合的去评估。
—Isthat?—
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患者早期出现的状况
静止性震颤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肢体静止时每秒4~6次的节律性震颤,多从手指开始。
帕金森患者很难完全放松肢体,活动肢体时感觉肢体存在阻抗,好像在“较劲”
活动肢体、颈部或躯干时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故称“齿轮样强直“。
面部表情动作减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面具脸,是指面部肌肉僵硬,表情呆板,无表情,似面具样。
小写征是指写字可变慢变小。
*除上面提到的这些运动症状外,还可能存在下面这些非运动症状
—Which?—
导致帕金森病的风险有哪些呢?
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90年代后期第一个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发现以来,目前至少有6个致病基因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但帕金森病中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还是散发病例。遗传因素也只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因素之一。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帕金森病多在60岁以上发病,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资料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并不高,因此,年龄老化只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吸*者吸食的合成海洛因中含有一种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的嗜神经*性物质。该物质在脑内转化为高*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并选择性的进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促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
由此学者们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在后续的研究中人们也证实了原发性PD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在黑质内有选择性的下降。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的化学结构与MPTP相似。
—Howtodo?—
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
药物治疗的目的跟原则
治疗目的:
用药原则:
一旦早期诊断明确,即应该尽早的开始治疗,这对帕金森病的整个治疗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Anddo?—
帕金森患者可以做哪些运动治疗?
通过大量重复简单而正确的动作,让患者重新学会正常的运动方式,有利于改善乃至延缓病程的进展。
针对肢体僵硬、面具脸,可以做如下的几项运动:
针对语言障碍、步态障碍、姿势平衡障碍,可以做如下几项运动
患者平时可以练习太极拳来调理身体
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Howtodo?—
帕金森患者的护理?
饮食护理尽可能让患者独立进食,但必须避免呛咳,让患者细嚼慢咽,晚期患者下鼻饲。食物应高蛋白、高热量并多进食含纤维较多的水果、蔬菜,能够提供多种维生素,并能促进肠蠕动,防治大便秘结。患者出汗多,应注意补充水分。
鼓励病人自我护理,如扣钮扣、系鞋带、举筷进食,主动运动,平衡训练,尽可能增加独立性。做好安全防范,移开环境中的障碍物,地面平坦,协助病人移动,防止摔伤,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堆积唾液,防止吸人性肺炎,清除过多分泌的油脂,做好皮肤护理。
肢体康复护理帕金森病早期应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四肢各关节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直的发生。晚期病人作被动肢体活动和肌肉、关节的按摩。
用药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药物效果及副反应。例如左旋多巴应用过程中的“开-关现象”和“剂末现象”,对药物的更换及剂量的调整提供临床依据。如果患者服用抗胆碱能药,应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如口干、面红、便秘等,大剂量可能引发青光眼发作、尿潴留、失眠或谵妄。应用左旋多巴制剂应该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尽量避免同时服用蛋白质饮食;在疾病后期左旋多巴的疗效逐渐减弱或者出现变化和波动时(剂末现象或"开关"波动),需要应用森福罗。
心里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细心解释患者的病因、发病过程、转归,让患者了解自己,并让患者明白该如何康复。良好的心理护理,对于克服患者的悲观失望、焦急烦恼等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生死观,向疾病作斗争,保持心态平衡很有意义。心理护理强调因人施护。要做好心理护理,要了解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其心理需要进行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