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首大宋,优游于斯,光彩照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根治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11/6706972.html

宋朝之美,美在干净利落,没有一丝火气,着墨的书法包容内敛,着色的画卷也不会让人浮躁。在艺术表现上,宋代艺术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激情,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是转向精细澄澈的心境意趣的表现。唐韵的壮美逐渐淡化,代之以宋调的含蓄、和谐、宁静甚至平淡。这种平淡不是贫乏枯淡,而是绚烂归之后的隽永、淡泊而悠远。

历史学家缪钺先生《论宋诗》中指出:“六朝之美如春华,宋代之美如秋叶;六朝之美在声容,宋代之美在意态;六朝之美为繁丽丰腴,宋代之美为精细澄澈。”

在绘画与书法领域,宋代文人画传达的是淡远幽深的气质和精神,其美学风格进一步由纤秾转向平淡,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在简古、平淡的形式外表中,蕴含着超逸、隽永的深意;论书者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书法,开创尚意一代新风。

“高雅之情,一寄于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谈起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许多人顿生艳羡之情,认为那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贵在适意耳”。宋代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学会了在美学领域创造并欣赏前人即使遇到也未曾深入体验的韵味。

他们的隐逸并非躬耕田亩的野隐,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抚琴……一些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使得宋代文人能够既不放弃世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而获得隐逸的乐趣。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守护和经营心灵深处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使得文人生活显示出高贵娴雅的气质,而不至沦为俗恶的官僚。些表现文人士大夫闲适、诗酒风流的文人雅趣的场景画便得以出现,并流传至今。

北宋赵昌南唐文会图

绢本设色35cmx65cm故宫博物院

该作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文士聚会时的场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对今天而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在本图中,近处灌木丛生,芭蕉林立,而远处山峰层峦叠嶂,在青山环抱之中,一群文士开怀际会,或提笔工书,或赏玩古董,或悠闲聊天。画风清新雅致,人物刻画细腻生动,是宋代人物绘画中的佳作。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绢本设色44.2cmx61.9cm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呈现的是宋代点茶法。左画面绘二侍者备茶,一人跨坐矮几,手推茶磨撵茶,边上置棕制茶帚与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则立于桌边,左持茶盏,右执茶瓶正在点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书写,一士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士人坐在案旁,双手展卷,而眼神却在欣赏僧人作书。画面充分展示了文人雅集品茶、赏画的生动场面,再现了两宋流行的点茶技艺。鉴藏宝玺:宣统御览之宝。

北宋赵佶听琴图

绢本设色.2cmx51.3cm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

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画上有徽宗题名与画押,故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宋代竹林拨阮图

绢本设色22.7cmx24.5cm故宫博物院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李唐作。按此图状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作风。我们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是那样的形象深刻,便显得此幅的纤弱了。故改题为无名氏作。

图绘溪边竹林下,三位文士,身着长袍,对坐于兽皮垫上。姿态各异,或拨阮,或凝听。旁有一童子侍候,一童子跪伏溪边汲水。图中人物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衬景丛竹老树,疏密、远近、浓淡相间,错落有致。全幅构图丰满而不拥塞,应为南宋绘画中的佳作。对开有清高宗弘历所题七言诗一首,此图曾经清内府收藏。

北宋赵佶文会图

绢本设色.4cmx.9cm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描绘池边大树下,一群文士正据案饮宴。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备茶,其中一人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来盛行的“点茶法”。人物皆神情雅俊,衣褶挺劲生动。竹树俱用双钩,笔笔细劲,如钢针鑴铁,必尽全力。通幅笔迹繁细,千丝万缕,而无一懈笔,盖极精妙之能事矣。
  

此画庭台器具描绘得极为华美,有别于五代时文会图简单的背景,北宋的文会图系置于完备的花园场景之中,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园林的发达。此图右上虽有徽宗题诗,左中有他的画押,左上另有蔡京题诗,但俱属可疑,应是画院中名手之作。但此画右上方有他的题诗,左方对称的则是宠臣蔡京的和诗,内容提及唐太宗与十八学士的故实,意在称颂当时朝中人才之盛,文治更过盛唐。这是徽宗亲自指导下的画院产品。

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较多的时代。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宋代绘画的写实传统很大程度上首先来源于儒家传统中的格物致知思想,画家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来得到对象的真实体貌。

临摹名画就是宋代绘画表达格物思想的途径之一。从李公麟到宋徽宗赵佶,临摹前人名画之风一脉相承;与临摹名画井行的是对动植物的写生:动物则赤乌、白鹊、天鹿、文禽之属,扰于禁苑。植物则桧芝、珠莲、金柑、骈竹、瓜花、来禽之类。连理并蒂,不可胜纪。

宋代的创作者追求精美的发展趋势,以精细入微、一丝不苟的精湛技法,表达画家的自我审美思想。由于它包容了文人画风的含蓄和画工画风的精细,不同阶级都能从中寻找到适合自我审美情趣的因素。

宋代佚名霜篠寒雏图

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

《霜篠寒雏图》绘五只麻雀止于枝上,旁衬竹叶,图中小鸟神态各异,形象生动逼真。从此图景物描写可看出作者写实功力深厚,且整图用笔精工,设色优美,是南宋写生花鸟画中精品。

宋代赵佶芙蓉锦鸡图

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

作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图是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目不转睛。本幅右上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

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信守专一的性格为世人所激赏,难怪才艺绝代的一代帝王也会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由此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南宋毛松猿图

绢本设色东京国立博物馆

该图中这只赤耳红面、毛茸茸的猴子,安安静静蹲坐于地,一幅陷入深思的样子。没有任何景物衬托,它那充满灵性的神态是那样突出、醒目。

这幅图为宋代宫廷画家毛松的作品,后辗转流入日本,并被作为有重要价值的国家财产,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这幅猴图在表现上非常出色,超越了单纯的写实,在众多的宋画当中亦堪称名品。据说所画的是日本猴而非中国猴,除水墨之外还使用了金泥,工笔细腻自然。

北宋*居寀杏花鹦鹉

绢本设色波士顿美术馆

该画作是五代、宋初之间的画家*居寀所作,现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北宋人绘画很重视写生、观察,该件《杏花鹦鹉图》也必是从写生中来。《东斋记事》载“其家多养鹰鹘,观其神俊,以模写之,故得其妙”。因此,画上鸟雀无不生动逼真,或飞翔、或栖枝、或觅食、或鸣叫,充满了自然情趣。

鹦鹉是画家重点刻画的对象,置于画面的显要位置,它正在寻觅什么,长尾微上昂,将画幅左右几近撑满,使前后小景气韵连接。山石、棘条、竹叶等皆工笔匀皴,然后着色,继承、发展了“*家富贵”风格,有“画艺敏瞻,不让其父”之誉。

南宋韩佑螽斯绵瓞图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

《螽斯绵瓞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宋元集绘册》第十三开。描写田间一角,花叶生长茂盛,瓜果也已熟透,引来了两只觅食的螽斯。由于瓜蔓能够绵延生长,且不断结实,螽斯亦生产力旺盛,因此古人画此,常蕴含有祝愿子孙众多的吉祥寓意。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设的《中国绘画数位课程》第四课“古画新鲜事——到故宫找灵感”是这样评述的:“画中田间一角,一颗满熟透的瓜果,散发着迷人的果香,令人垂涏欲滴,瞧,螽斯将触角伸得高高,似乎正想大块朵颐一番呢!这样的题材也蕴含‘多子多孙多福气’的祝福,反映出古人丰沛的想像力。”

宋代精心刻画之风的盛行井不意味着不求形似风格的浪消潮歇。就在宋徽宗赵佶极为欣赏的精细入微的院体画风风靡画坛之际,与之相对立的以“离形得似”自我标榜的文人画风也在继续发展。

与院体画的表现手法迥然不同,离形得似的文人画风不是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荷的工笔细描,而是率性而为、自由自在地抒写。以至于将这文人雅趣发展到了极端的新奇画法,开后世用嘴吹作画、用手指脚趾头画画等各种奇怪画风的先河。这样创作出来的水墨写意画,就是画者自我标榜且为世所公认的“文人墨戏”。

宋代胡直天朝阳图

22.3cmx23cm绢本墨笔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图收录在唐绘手鉴《笔耕园》中,图绘一老者着宽衣,坐于蒲团之上,老者前额光秃,嘴四周留有散乱的胡须,两只眼睛斜向一侧似盯着地上。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

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48.7cmx55.4cm纸本墨笔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26.8cmx50.3cm纸本墨笔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中以大面积空白表现水天茫茫,而以江上垂钓人执竿凝神的动态描写反衬四寂无人的空阔之感。以少许笔墨造无限空间是马远绘画的一大特色,给欣赏者留下自由想像的余地。笔法简练而意趣浓厚。

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全景式构图方式,而采用角隅式取景布势,时人誉为“马一角”。对后代山水画发展有深远影响。

佚名(宋)布袋和尚图

31.3cmx24.5cm绢本淡设色上海博物馆

画面构图简明,用笔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有山石般的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

若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却用细腻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

北宋石恪二祖调心图其一

35.5cmxcm纸本墨笔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中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了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作者以睡虎为枕的处理方法,其匠心是以虎为反衬,表现出高僧的修行深厚,法力无边。

石恪把强劲飞动的笔势和潇洒奔放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作不受对象的约束,达到了“传神”的高度。

唐代书法法度发展完备,宋代书法追求尚意抒情。这既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又是一种时代体现。宋代社会整体追求平淡、恬静、朴质和自然的美学思想,在书法上向法度之外对“意趣”探索追求便成了宋代书法艺术的趋势。

苏轼说“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他把书法看作排遣内心的“逍遥游”,*庭坚云:“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宋四家苏轼、*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是宋代书法中尚意的典型,张即之和赵佶与宋四家共称为宋六家,是宋代书法最高代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其学问、胸襟、人格时时跃然纸上。

北宋苏轼*州寒食帖(画芯)纸本墨笔

34.2cmx.5cm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北宋*庭坚苦笋赋纸本墨笔

31.7cmx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

《苦笋赋》,凡11行,字。此帖笔势遒劲,中宫敛结,长笔外拓,英俊洒脱,显示出山谷纵逸豪放的雅韵,并充分发挥倾侧的动向美感。选自“宋四家墨宝”册。

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卷(画芯)纸本墨笔

30.3cm×.5cm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卷35行,共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仁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该作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北宋蔡襄陶生帖纸本墨笔

29.8cmx5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

《陶生帖》为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帖中用笔粗细变化较大,线条外缘爽朗利落,末笔出锋常露笔心,故推测书写此札之笔应为健毫,外型短胖且含硬挺的心毫,接近记载中的散卓笔。

南宋张即之行书汪氏报本庵记纸本墨笔

29cmx91cm辽宁省博物馆

此帖小字行书38行,凡字。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

《报本庵记》后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为年,而张即之生于年,故知此为报本庵记写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书于此午也。此册行楷骨力劲健,点画精到,结字生动,笔意流动,显得神采焕发,给人以一种轻松自如之感,从其成熟的风格上来看,当为其晚年时所书,无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

北宋赵佶书怪石诗纸本墨笔

34.4cmx42.2cm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兽身将动。常恐长蛟势欲飞。□裂几层苍桧(氵齿)。凝岚四接老松围。名封三品非无美。饮羽曾令壮奋威。

此帖点画保留了起笔、收笔和转折时毛笔提顿的痕迹,结字劲挺飘逸,章法清新自然,从中得以窥探“瘦金书”书法风格的要点和特征。惟本幅上方“御书”一印和其他用印不同,或为后人伪添。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东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即使地处远静之所,“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都城纪胜记南宋临安也是如此:“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都市繁华走向世俗化市民文艺便得到孕育。人们几乎可以从宋代寻找到所有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形式。勾栏瓦肆的出现、百戏艺术的繁荣,对于中国美学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影响了审美的观念、形态和趋向。

人数众多的民问作者创造的绚丽繁富的美学境界,与士大夫文人疏淡清远的美学作品同时出现,但它有着更为浓郁的生活气息。

宋代佚名杂剧卖眼药图

25.9cmx25.2cm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南宋杂剧的演出场面,图上二位杂剧人物正在表演剧情,左边一人顶着高帽,身穿大袍,四周画满了一只眼的图案,右手高高抬起捏着一物向对方展示;右侧一人右手指眼,似患眼疾,正待用眼药治疗。

南宋灸艾图李唐

59cmx69cm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的是行脚医生治病情形。病人龇牙咧嘴痛苦难耐,医生正设法以炙艾法将其脓引出。在画家巧妙的安排下,每个人物皆有出色的演出。

本幅的衣纹以中锋细劲之笔,即所谓的“钉头鼠尾”的描法,表现出乡村百姓粗布衣裳的质感。在六人稍嫌夸张、诙谐的神态下,将乡间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

南宋苏汉臣货郎图

.5cmx.3cm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李嵩货郎图

24.2cmx26cm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地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

北宋竹园婴戏图苏汉臣

28cmx26cm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卷结构复杂精妙,画家利用台栏池沼等高低上下称景,将一百名儿童布满画面,三五成组,相互呼应,远近关系处理得明确而有节奏,丰满而不拥塞,繁复而不杂乱。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24.8cmx.7cm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谈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社会态势上,宋代的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比较强大的朝代。另一方面,宋代的民族危机极度深重,*治和*事上的先天软弱性,使它从未像唐代那样轰轰烈烈地强盛过。

受此充满矛盾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其形态在中晚唐发生了变化:从汉唐立马横刀式的向外开拓,转向了庭院踱步式的内敛沉思。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则是导致了宋代美学发生了由唐韵向宋调的转变,造就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上的“*金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弘雅书房

小编:好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