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百里翠云廊,不仅是风景,更是汇聚了古人 [复制链接]

1#

翠云廊又称“皇柏大道”,位于四川北部,秦岭以南。以剑门关为中心,沿金牛古道(部分与今国道重合)连绵数百里,西抵梓潼,北达昭化,南至阆中,绵延横亘,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沿途古柏参天,蓊郁苍翠,宛若长廊。

历史上翠云廊的形成与金牛古道紧密相关,四川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因为四川与陕西之间横亘着一座秦岭,山势险要,难以通行。古人就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木栈道,作为当时的交通要道,这就是金牛古道的一部分。而翠云廊就是随着金牛古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金牛古道就有翠云廊。

“翠云廊”的由来

“翠云廊”的名称来源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一首诗。

清康熙三年(),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从此,这段古老的金牛道就拥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称“翠云廊”。

翠云廊是由近万株苍翠挺拔的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道路交通系统,被誉为“世界第一古道”,“陆上交通活化石”,堪与“罗马古道”媲美。

翠云廊的历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翠云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看到的翠云廊是经过历史上先后七次大规模的种植,才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嬴政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通往全国的道路,并在道路两旁大量种植松柏,所谓“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以此彰显天子的威严。

第二次就是汉代,包括汉高祖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也大量的植树,为以后逐鹿中原做准备,这才有了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又一次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工作。

话说当年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任巴西太守,也就是现在的阆中。当时的剑州(剑阁)是连接巴西、成都到中原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经济军事政治的重要枢纽,因此张飞在任期间曾修缮官道,并于路旁广栽柏树。后人缅怀张飞,也将此地的柏树称为“张飞柏”。这次规模较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现在很多传说都与此时相关。

第三次在东晋,由于当时道教风行一时,各地纷纷种植“风水树”,而蜀地又是道教发源地,自然是趋之若鹜,故而又一次大规模的植树。

第四次是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当时人们为了计算道路的里程门,就在路两边垒土堆,每隔一里作为标记。后来发现土堆会被雨水冲散,所以就改为栽树,一里载一棵树。如此以来,金牛古道又迎来了规模浩大的植树季。

第五次在唐代,这个比较有意思。说的是杨贵妃爱吃川南的荔枝,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使荔枝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朝廷又一次在翠云廊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补栽,此时的翠云廊已初具规模。

第六次在宋代,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宝鸡陕西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又是一次盛况空前的植树运动,并且延伸到了整个蜀道。

第七次是明朝。明正德十三年(),广西人李璧出任剑阁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现景区内还保存有李壁祠堂,可见后人对他的功绩还是非常认可。

李壁祠

明正德剑阁知州李壁

经过这七次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三百里绿色长廊。

翠云廊景区

我们常说的翠云廊景区其实只是这个长廊其中的一段,位于剑门关景区七公里的大柏树湾。

其中古柏道,遮天蔽日,宛然如廊。现存古柏八千余株,大多数树龄都在年以上,也就是西晋之前。枝繁叶茂的古柏千姿百态,或遒劲挺拔,或婀娜多姿,或高耸入云,或虬枝盘曲,几乎每一棵树都有一个传说。

由于三国文化在四川根深蒂固,许多传说都与这个时期有关。后人根据古树的造型展开丰富的联想,意会出了“结义柏”、“隆中对柏”、“黄忠柏”、“魏延柏”等等人文艺术景观。

结义柏隆中对柏黄忠柏魏延柏

不只是风景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古人为什么会在道路边大面积栽树?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保护道路。古时候没有水泥,没有柏油,只能把石块和泥土混合在一起夯紧作为路基。经过日晒雨淋,甚至洪水冲刷,时间一久,难免会松散垮塌。种树是保护路基的最好方法,因为树根能固定泥土,避免水土流失,类似于起到了钢筋的作用。

从古至今,道路对经济的影响就相当大,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良好的的路况才利于货物的运输,商品的流通,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保护道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第二,利于遮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没有汽车没有空调,在炎炎夏日长途跋涉,能走在凉爽的树荫下是多么的惬意。就像一千多年后的游客漫步在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古柏下,是何等的心旷神怡!

第三,作为路标。古时候没有导航,出远门只能靠路标。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树,识别度非常高,路人容易辨别,不至于迷失方向,同时也能计算出路途的里程数。那时没有现代科技的测绘手段,只能采取原始的方法。宋代就是每隔一里植一棵树,只要数清一段路上有多少树,就能较精准的估计道路的长度了。

不要小看这个举措,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可是关乎国防的大事。行军打仗兵贵神速,军队器械粮草无不需通过道路运输,只有准确地掌握路途的距离,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第四,储备木料。自古蜀道险峻,诗仙李白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自秦汉以来,金牛古道就是连接蜀中和中原的重要通道。而北有秦岭阻隔,崇山峻岭之中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古人就在悬崖边搭建木栈道,这就对木材的需求相当巨大。因此,就有了在路边植树,方便就地取材。

古柏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好奇,世上树木千千万,为何单单就选中了柏树?当你了解了柏树的特征后,这个疑虑自然就解开了。

柏树为常绿乔木,在中国分布极广。柏树不畏严寒风雪,毅然傲立,傲霜斗雪、倔强峥嵘。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柏树其性耐寒,抗风力较差,耐干旱,喜湿润,这些特征简直就和地处温带的川北气候完美匹配。

再者其一般在幼年和青年阶段生长较快,成年以后生长速度中等而偏慢,老树生长更缓慢。生长快才能立竿见影,利于成活,适宜大面积的种植。

更重要的是柏树木质软硬适中,细致,有香气,耐腐力强,多用于建筑、家具、细木工等。前面说过古人之所以大规模的种植树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修建栈道。修建栈道对木料的要求极高,要结实耐用,经得住日晒雨淋,年久而不腐,柏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证明以柏木建造的栈道确实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当年蜀军六出祁山伐魏,就是通过木栈道进入陕西的,能承载千军万马和辎重粮草,可见其是何等的结实耐用。

结束语

翠云廊是古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品。它不仅是一道靓丽的自然风景,更是汇聚了古人智慧和汗水的伟大工程。

翠云楼碑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